攻破要塞的核心在于充分理解地形机制与行军限制。游戏中的山地和河流无法直接穿越,部队会自动绕行,这为进攻方创造了天然的战术机会。利用这些不可占领的地形,可以迫使敌方防守路线拉长或暴露薄弱点。要塞通常位于险要位置,周围多伴随狭窄谷口或水域,因此进攻前必须通过侦查明确地形特点,优先选择可迂回或夹击的路径。山地和河流的阻隔效果也能用于阻断敌方增援,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要塞攻防的关键在于军事设施的协同部署。进攻方需在要塞附近的狭窄地形(如谷口)建造箭塔和拒马,限制敌方机动空间,同时后方布置至少2个2级以上的营帐作为兵力集结点。营帐不仅能提升行军速度,还能避免士气损耗,是持续作战的保障。若地形允许,可在侧翼建造辅助箭塔防止敌方夹击。对于水域附近要塞,控制码头是渡河作战的前提,需提前分兵抢占。器械部队是拆毁城墙耐久的必备力量,建议配备高等级器械兵与主力同步行动,避免因拆除延迟导致战局生变。
兵种选择需结合地形与要塞守军特点。荒漠地形可优先派遣骑兵,利用其突击指令提升行军速度和伤害;森林区域则适合枪兵驻守,触发列阵指令获得减伤效果。针对要塞守军的兵种构成,应通过侦查获取情报,优先选择克制兵种。若守军以盾兵为主,可集中骑兵冲锋;若为弓兵集群,则利用盾兵抗伤推进。特殊地形如湿地会加剧不可回复伤害,需避免在此类区域久战。兵种适性与地形加成的结合,能显著降低战损。
主力部队应集中攻打要塞一侧,形成兵力压制,同时分派高战力小队突袭其他方向,迫使守军分散防御。进攻过程中需实时监测敌方援军动向,利用拒马和箭塔延缓其支援速度。若遇僵局,可采取围点打援策略,以部分兵力牵制要塞守军,主力伏击增援部队。士气管理尤为关键,务必在部队士气达到100时发起总攻,确保输出最大化。占领后迅速建造营帐巩固防线,防备敌方反扑。
长期战略上,要塞的占领价值需结合全局评估。优先争夺连接资源州或关键城池的要塞,例如毗邻关卡的7级渡口或山脉隘口。这类要塞一旦控制,既能封锁敌方扩张路线,又能为同盟成员提供快速通道。战后需围绕要塞构建多层防御体系,内部营帐优先分配高战成员,外围由低战成员驻守形成缓冲带。资源分配方面,要塞周边土地应优先开发石料与铁矿,支撑持续军事行动。地形优势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资源与战略主动权,而非单纯军事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