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理利用死亡机制获取战功是一种高阶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战术性牺牲实现战场收益最大化。战功的积累不仅与击杀敌方单位数量相关,更与战斗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密不可分。当部队在战斗中阵亡时,若能在撤退前对敌方造成有效杀伤,仍可计入战功统计。需战功计算会综合考量敌方单位的等级与兵种价值,因此针对高价值目标的针对性打击尤为重要。
战斗前的兵力配置直接影响死亡换战功的效率。建议采用步兵与弓兵的混合编队,步兵负责承受伤害并吸引火力,弓兵则在后方输出。这种布阵方式能确保主力输出单位在近战单位阵亡后仍能持续制造伤害。科技树中提升攻击速度与伤害的研究优先级应高于防御类科技,因为快速造成敌方减员比延长己方生存时间更能有效提升战功获取效率。骑兵单位虽然机动性强,但在死亡战术中性价比偏低,其高移动速度特性难以转化为实际战功收益。
当部队伤亡达到三分之二时,系统会判定该部队失去战斗能力,应立即撤退保留剩余兵力。撤退指令下达后部队仍会继续战斗数秒,这段时间内造成的伤害同样会计入战功。攻城战中,敢死队式的冲锋虽然会导致较高战损,但若能破坏敌方城防设施或击杀守将,可获得额外的战功加成。驻防战则相反,持久防御比激进反扑更适合积累战功。
伤病营的等级必须与主城保持同步,确保阵亡士兵的复活效率。铜币应优先用于招募新兵而非装备升级,因为持续补充兵力比提升单兵质量更符合战术需求。粮食储备需维持在安全线以上,避免因补给不足导致非战斗减员。每日的免费招募次数必须充分利用,这是维持兵力循环的重要保障。
战功的最终转化效率取决于全局战略。频繁发动小规模战斗比集中进行大会战的收益更高,因为系统会根据战斗次数给予活跃度加成。选择攻击目标时,优先针对战功加成较高的敌对玩家,而非单纯追求攻城略地。国家任务中的战功类任务应当优先完成,其奖励系数通常优于常规战斗收益。师徒系统中的战功共享机制也可作为辅助手段。